日前從河源市水務局了解到,該市燈塔盆地灌區現代化改造工程基本完工,實現全線通水。灌區內近20萬畝耕地可擺脫工程性缺水問題,使中低產田變為穩產、高產、高效農田,帶動林、牧、副、漁業發展,有效強化“雙區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,灌溉保證率90%以上,逐步建設成生態型、節水型、智慧型的現代化灌區。
投資7.92億元建7個中型灌區
燈塔盆地位于河源市中心腹地,東源縣、連平縣、和平縣三縣交界處,范圍包括20個鎮,總面積2291.24平方公里;耕地總資源超過50萬畝,是廣東省的糧食主產區。據介紹,燈塔盆地水利設施多始建于上世紀,普遍存在建設標準不高、工程質量不達標、輸水效率低下、年久失修、蓄水能力不足,灌溉網絡不連貫等問題,導致當地灌溉用水難,農業現代化發展乏力。
為解決灌溉難題,2022年9月,總投資7.92億元的燈塔盆地灌區工程開工建設,項目建設包括灌區骨干工程續建配套及加固改造、水庫山塘改造提升、農田灌排工程、信息化系統等四類工程建設。工程主要分布在河源市東源縣赤竹徑灌區、白礤灌區、大坑灌區,和平縣桂陂頭、月坑灌區,連平縣高莞、甕潭灌區等7個中型灌區,分為8個子項目、38個小項目。
智慧化助力灌區高效管理
近年來,河源市創新燈塔盆地灌區管理機制,為廣東灌區建設和管理提供了新經驗。
河源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,在灌區現代化改造工程過程中,項目對主干渠道改造長度約246公里,農田灌排渠道約188公里、水庫提升改造38宗、山塘加固116宗、水陂加固159座、建設渡槽54座、小型泵站12座等,實現了從水源頭、骨干渠系、田間渠道的有效銜接,形成了百渠成網的灌溉新格局。通過開展灌排骨干工程和田間配套工程建設,推動農田從“望天收”轉變為水源保障充足的高標準農田,補足灌區硬件短板。
在信息化、智慧化方面,7個中型灌區建設有607個信息化站點,分別設在水位站、流量站、雨量站、墑情站、一體化閘門、視頻圖像站等點位,逐步推動智慧化的數字孿生灌區建設,促進灌區業務由線下向線上轉變,灌區管理由粗放向精細化轉變。
此外,河源市還印發《燈塔盆地灌區近期工程項目信息化建設指引》,組織專家團隊到灌區現場選點布控,穩步推進燈塔盆地灌區“一張圖”建設工作,并組織開展《燈塔盆地灌區智慧化體系建設總體規劃》編制,為智慧灌區建設提供頂層藍圖和實施路徑。
記者了解到,燈塔盆地灌區7宗中型灌區水源工程年可用灌溉水量28419.12萬立方米,按照有關標準,可滿足27.538萬畝水田的灌溉需求。項目建成通水后,管理人員可通過開發線上用水申請小程序,用水戶通過掃描分水閘的二維碼,上報用水計劃。管理人員結合水情、工情、墑情、氣象等信息,發布放水通知,并按計劃合理放水,提高用水效率的同時,提升服務能力。通過視頻監控、工情監測、數字化巡檢等手段,實時遠程掌握灌區運行現狀,及時發現問題、處理問題,助力灌區管理維護高質量發展。